“时代楷模”颁奖词:“一棵树苗,一生相托;万顷林海,代代传承。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塞罕坝人交出的答卷是三代人52年从未歇业的无悔坚守。
你是一颗种子,生长为一丛树木,孕育出一片森林,骄傲挺立在苍穹之间。你们让守望家园成为每一个塞罕坝人血液中流淌的信仰,这无悔的信仰绽放出坚守与奉献的伟大光辉,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塞罕坝机械林场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围场境北,52年来,一代代林场干部职工始终牢记使命、不畏牺牲,成功营造出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林。
第一代务林人陈彦娴:无悔的选择
在陈彦娴的家里,记者见到了这位年近七旬的第一代务林人。陈彦娴是“六女上坝”的主人公之一,19岁来到林场,备尝艰辛,亲历了塞罕坝的沧桑巨变。
“那个时候,全国青年都在学习上山下乡知识青年邢燕子和侯隽的事迹,我们承德二中同宿舍的6个好姐妹也想成为北大荒梁军一样的女拖拉机手。我们就放弃了高考,选择了上坝。”说起当年,陈彦娴的脸上满是自豪。
这片最大的人工林,凝聚着塞罕坝人顽强的意志和献身精神。“那时候,生产一线不分男女,也没有领导和普通职工之分。”陈彦娴说,“1964年冬天,林场场长带领我们在马蹄坑清理火烧残木。当时我们都比赛着干,你拖得多,我比你拖得还多。1965年机械造林大会战时,领导每人带一个机组,一台拖拉机挂三个植苗机,每个植苗机上坐两名投苗员。在冰冷的植苗机上一坐就是十几个小时,一天下来就像刚刚从泥坑里爬出来似的。”
正是因为有了第一代塞罕坝人扎根大山、无怨无悔、矢志不渝的奉献,才有了沙漠变绿洲、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现在,每次上坝看到当年自己栽下的小苗长成参天大树,陈彦娴觉得受的苦值了。当被问及是否会后悔当初的选择时,陈彦娴的话语铿锵有力:“选择塞罕坝,我无怨无悔!”
“林二代”闫晓娟:用爱为塞罕坝添色彩
“五一”小长假临近,在塞罕坝森林旅游开发公司,闫晓娟正和同事们为即将到来的旅游高峰做着准备。这个出生在塞罕坝林场的“林二代”对林场有着浓厚的感情。“我爸爸1962年承德农校毕业后,被分配到塞罕坝工作,是林场369名创业者之一。1967年妈妈与爸爸结了婚,也来到了塞罕坝。我和哥哥们都是在这里出生的。”
塞罕坝人创业难,作为塞罕坝的女人更是不易。说到母亲,闫晓娟总是眼含泪水。“那时候爸爸整天忙于造林,经常早出晚归,甚至一连数天不能回家。照顾孩子、料理家务等家庭的重担全落在妈妈一个人身上。”
作为务林人的后代,对塞罕坝总有一种割舍不断的血脉情愫,中专毕业后,闫晓娟也满怀激情成了一名林业工作者。
18年来,闫晓娟先后从事过装卸工、清洁工、核算和会计等工作,还自学考取了高级统计师、会计师资格,荣立三等功一次。她在工作中认识了丈夫:“他也是一名基层林场干部,分管着苗木销售工作,一两个月不回家是常有的事。”
“嫁给了塞罕坝职工就是嫁给了塞罕坝。”闫晓娟话里话外,都是作为塞罕坝人的自豪,“我也会像妈妈一样当一名好妻子、好母亲、好儿媳,用全部的爱去为塞罕坝的明天增添一份更加美丽的色彩!”
第三代务林人于士涛:做新时代塞罕坝传人
80后于士涛出生在平原,从小就对大山有着强烈的向往。2005年,他从河北农业大学毕业后就选择了塞罕坝。经过简单的训练,于士涛被分配到了千层板林场下属的马蹄坑营林区工作。“刚开始的几天我感觉哪里都很新鲜,跟着营林区主任跑前跑后,干劲十足。可是没多久,激情消退,随之而来的各种困难考验超过了我的心理预期,梦想与现实的反差让我几乎无法承受。”如今已成为千层板林场场长的于士涛,提起这事有些不好意思。
说起心态的转变,于士涛就来了精神。2006年春节过后,他被调入生产股工作,由一位叫顾殿江的老师傅带着。顾师傅50多岁,不怎么爱说话,在业务上很有几把刷子,被称为林场的“活地图”。在工作的间隙,顾师傅经常讲起老一代务林人坚守深山、爬冰卧雪、无私奉献的创业故事。“这些故事听得我鼻眼发酸,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干出个样来。”
付出总有回报。几年来,于士涛参与了大径极材培育、优质树种引种和樟子松嫁接红松等科研项目研究,整理出一套适合塞罕坝地区特点的森林经营模式,为全国森林经营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同时,启动实施了“森林防火关键技术研究”等6大林业尖端课题,在高海拔地区工程造林、森林经营、防沙治沙、有害生物防治、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与利用等方面取得了诸多科研成果。
谈到将来,于士涛信心十足:“在总场领导的支持鼓励下,我们组建了林场技术攻关骨干团队,现在团队共有科技骨干人才300余人,其中大部分都是和我一样的年轻人。身为第三代务林人,建设塞罕坝的历史重任已经责无旁贷地落在了我们肩上。我们一定会传承和发扬好塞罕坝精神,用我们的青春和汗水去书写塞罕坝更加美好的明天!”
结语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几代造林人,历时52年,成功栽种112万亩人工林海,每年提供的生态服务价值超过120亿元。流逝的是岁月,不变的是传承。
传承,是坚守的力量。国家交给第一代林场人的27字使命,被一代代后人坚守,奉为铁律。无论林场经济如何兴盛,无论旅游事业多么红火,对第一代造林人使命的坚守,是塞罕坝人书写传奇的力量之源。
传承,是积累的力量。积沙成塔,集腋成裘。第一代筚路蓝缕,功不可没,如此丰功伟业,没有第二代第三代的日积月累,又何能久久为功,创下“按一米的株距排开,可以绕地球赤道12圈”的奇迹?
传承,是开拓的力量。高海拔地区工程造林、森林经营、防沙治沙、有害生物防治、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与利用,新一代造林人只有开拓得更宽、挖掘得更深,才能传承好祖辈父辈的事业并发扬光大。
传承,是执着的信念。一种沉静的爱,使一代一代传承者心无旁骛、一以贯之、集其大成。造林者如是,育人者如是,做学问搞科研如是,培育核心价值观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亦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