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长15秒的陕西关中普通农村人家吃饭的抖音火了,许多人认为那是地道的乡土生活,真实而亲切,所谓接地气。
的确真实,全家大小质朴而和气。但我注意到了他们的小桌子上的饭菜,太不讲究摆盘了。看着那几个长得很好的孩子,吃饭很香的样子,觉得家长还应该注意点什么。
以前,不论是家里多穷,吃饭多俭薄寒伧,饭端上桌,必须摆盘整齐,凑也凑整齐,没有把拌菜的盆、蒸馍的笼端上桌的。这种粗野,对孩子没好处,让他们不知道吃饭还有更高一层意义,尽管现在他们还不具备,以后会有。
这种粗鄙,居然被认为是正宗地道的乡土味儿。是的,是你能接受的乡土气息,但不是乡土的全部,更不是在旧的礼乐中国塑造影响下的礼俗乡土,即不是应该的农村。
以粗鄙野蛮解释涵盖所有乡村社会,大约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的,以至于今天的人普遍不认识传统乡村了。
不能来了客人才讲究,平时就应该自己人吃饭也讲究,对孩子的教育影响才更好。贫寒人家子弟,当有钟鸣鼎食之志才对。
所以说“君子固穷”,是指在穷困中仍保持秉道向上之志,而“小人穷斯滥矣”是指以穷为依据而萎靡放肆,丧失上进之心,以粗鄙为本为标榜。
小时候印象深刻的一次去别人家吃饭,当时我父亲给人家看病,我去找他,快到午饭时,病人家不让我们走,非要留下吃饭。那时候人太穷,我记得吃饭是一指宽一拃长的捞面条,桌子上有四个碟子:一碟盐、一碟辣子、一个碟子上放着一个小碗装着酱油和醋混合的调料、一个碟子里头朝里尾朝外整齐地放着蒜瓣儿,蒜瓣儿剥了外皮,留内皮,用刀拍了一下,用醋浇了,再滴了几滴油。这就是招待客人当时隆重的午饭了。我至今想起来,没有觉得寒酸,反而觉得很隆重,那个穿着黑粗布面棉衣的老人,音容笑貌,文质彬彬的。这就是当时的关中农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