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顶淡蓝色的解放帽,一身洗旧了的银灰色衣裤,这个大家再熟悉不过的“老刘”——中国黄土画派代表人物刘文西先生7月7日因病去世,享年86岁。
刘文西,1933年生于浙江省嵊州市长乐镇水竹村,当代画家。1950年在上海进入陶行知先生创办的“育才学校”学习美术,1953年入浙江美术学院,受潘天寿等先生教导,1958年毕业后到西安美院工作至今。数十年来发表作品千余幅,出版个人作品集十余本,获国家级奖7次——这位爱吃红烧肉的人民艺术家曾说,自己活到120岁都画不够。他的画作也被称为“是13亿人看得最多的”,因为他有幅观众最多的“特殊作品”,那就是第五套人民币上的毛主席画像。目前使用的5元、10元、50元、100元上的毛泽东头像都出自他之手。
“艺术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脚踩坚实的大地。”“文艺创作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近百次到陕北深入生活,结交数百位农民朋友……刘文西的创作之路,正是对习近平总书记这一要求的最好诠释。
刘文西常说,“和人民真有感情,了解人民的灵魂,才能画好人民。”他用一生的笔墨倾诉对陕北的深情、对人民的深情,把自己的灵魂根植黄土……
接受采访时,刘文西老人讲得最多的是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是习近平总书记去年文艺工作座谈会的讲话。他说,这些我们党关于文艺问题的纲领性文献,指明了作家、艺术家创作必须遵循的道路和真理,不真心地深入生活,不真心地爱着人民,就登不上创作的高峰。艺术的根就应深深地植于人民中间。
他所有关于创作的想法都很简单,三句话:你要创作吗?到生活中去。你要激情吗?到人民中去。他们会启示你怎么创作,路该怎么走。
苍茫无际的黄土、奔腾咆哮的黄河、浓烈高亢的民歌,沸腾的陕北赋予刘文西无限的灵感。一天,他在延河边写生,一位牧羊老汉赶着一群羊从沟坎上走来,头巾、胡子、皮袄、腰带,他立刻联想到毛主席在杨家岭与老百姓交谈的场景。他的成名之作《毛主席与牧羊人》便是由此而来。
1997年,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刘文西到北京开会,当时中国人民银行正在设计第五套人民币。有关人员找到刘文西,请他为新版人民币画像。领受这一神圣的任务后,他无比激动,夜不能寐。怀着特殊的感情,他精心挑选照片,专心创作,一画就是20多天,又经过反复修改,最终定稿。人们评价这一稿毛泽东头像画笔细腻洗练,形象丰满传神。现行第五套人民币上的毛泽东头像即出自此稿。
中国画坛对刘文西的评价是,他是当代中国画坛开宗立派的杰出人物,他的艺术精神就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群众称这位扎根生活的画家为人民的艺术家,而当代艺术家们对刘文西艺术成就的评价无不归结为他深入人民、深入生活的作风。
岁月早已把刘文西这位当年的江南青年雕塑成了陕北农民的形象。60年来,刘文西从未停止深入生活的脚步。每年他都要到陕北深入生活,近年来,他更是不顾年事已高,又沿着黄河,创作了《黄河子孙》、《黄河汉子》等作品。他的创作成就,他的艺术生命完全植根于土地之中、生活之中、人民之中。也正因此,艺术评论界给他的评价是:“在当代频繁兴起的各种艺术潮流中,刘文西以其大家风范,表现出一种岿然不动的气度。”
这种岿然不动的气度从何而来?在延安鲁艺旧址,在一个简陋的教室里进行的座谈会上,刘文西深情地说:这么多年我一直坚持源于人民、为了人民的创作方向,虽然坚持得很苦,但很有成就感。我深信,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
掌声响起来,为刘文西喝彩,也为这个崭新的时代喝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