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世界

位置: 首 页 > 精彩世界 > 正文

奔腾的“芯”——英特尔公司的辉煌

英特尔是全球最大的芯片制造商,它所推出的全球第一枚微处理器不仅改变了公司的未来,而且对整个工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微处理器所带来的计算机和互联网革命,改变了整个世界。

英特尔为全球日益发展的计算机工业提供建筑模块,包括微处理器、芯片组、板卡、系统及软件等,这些产品为标准计算机架构的组成部分。业界利用这些产品为最终用户设计制造出先进的计算机。

提起英特尔,不能不提诺伊斯;如果从一个人身上可以反映出硅谷的创业热潮,诺伊斯无疑也是最恰当的人选。想要了解微电子业的创业史迹,千万不能遗漏这位杰出人才的创业生涯。

诺伊斯博士1926年出生于爱荷华州一个小镇的牧师家中。他曾就读格林尼尔学院,后来他赠与这个学校现值1000万美元的股票。格林尼尔的物理学教授使诺伊斯对晶体管开始产生兴趣,因此进入MIT攻读物理博士时,他就专攻晶体管技术。在费城一家公司工作3年后,1956年他来到帕洛阿尔托,成为肖克利半导体实验室“八人帮”的一员。

在肖克利半导体工厂的这些青年精英中,最出色的就是“八人帮”。1957年,在诺伊斯的带领下,“八人帮”离开了肖克利半导体实验室,另行创建了仙童半导体公司。诺伊斯在解释他们离开的原因时说,他加入肖克利“八人帮”的变节行动,情非得已。因为其他7个人已经先和仙童仪器和照相机公司搭上线,但是他们亟需一个领导人,因此便来找他,当时他还很得肖克利欣赏。诺伊斯说:“他们都跟我一样,原以为将靠领薪水过一辈子,突然之间却发现自己可以拥有一家新公司的股权,这让人喜出望外,经不住诱惑。”

虽然遇到了很多问题,但“八人帮”并没有失望。由于诺伊斯发明了集成电路技术,可以将多个晶体管集成在一个芯片上,仙童半导体公司在一开始就有了平步青云的发展。

7年以后,当仙童半导体公司被它的母公司——仙童仪器和照相机公司买下全部股份时,“八人帮”中的每个人都得到了一笔25万美元的收入,这对他们最初的500美元投资来说,几乎是天文数字了。然而,这仅仅是他们从下一步活动中获得重大回报的序曲。在“八人帮”创建仙童半导体公司时,他们得到了工业家谢尔曼•费尔柴尔德的大力资助。当时,谢尔曼是IBM公司最大的私人股东,此外他还拥有仙童仪器和照相机公司。

在风险投资家阿瑟•洛克的安排下,谢尔曼的仙童仪器和照相机公司投资建立了仙童半导体公司。这样,人们就看到了一个在硅谷半导体行业的初创时期出现的模式:先是有科学上的突破,随后就是在风险投资的资助下,风险企业家所进行的商品开发,这些风险企业家来自于富有创业精神和丰富专业知识的科学家和工程师,而风险资金则来自于对高新技术有很高见识的富有的投资者。

如果把仙童半导体公司比作培育从事高新技术商品开发活动的风险企业家的摇篮,这些创建了硅谷半导体行业的风险企业家在一段时间里就被称为“仙童”。

1968年诺伊斯和莫尔双双辞职开始筹划自立门户,他俩原本希望新公司的名称为两人名字Robert Noyce和Gordon Moore的组合——Moore Noyce,但当他们去工商局登记时,却发现这个名字已经被一家连锁酒店抢先注册。不得已,他们取了英特尔“Integrated Electronics”两个单词的缩写为公司名称。象征新公司将在集成电路市场上飞黄腾达。在风险投资家罗克的帮助下,罗克作为主要投资者投入了250万美元,诺伊斯和莫尔每人投资25万美元。

创新是英特尔公司制胜点。到1982年,莫尔拥有英特尔公司的股份的市场价值已超过了1亿美元。没有人应该比他们得到的更多,因为他们一直站在构建新行业活动的最前沿。英特尔公司的创新活动不仅影响到半导体行业的变革,而且影响到社会本身的发展。

我们知道,晶体管是半导体行业的基石,随后是集成电路,它可以把各个分离的元件:晶体管、电容、电阻在一个芯片上建成电子线路。首先,它开发了记忆芯片,随后,它发明了微处理器。

1969年,英特尔生产出该公司第一个产品3101,这也是全球第一颗双极形半导体存储芯片;1971年推出全球第一颗微处理器4004;1972年又推出第一颗8位元处理器8008;1978年16位元处理器8086制作成功;1982年80286微处理器在英特尔人的手中诞生。1985年,32位元的386芯片问世,内含27.5万颗晶体管;1989年,内含120万颗晶体管的486微处理器展示在世人面前;1992年,英特尔设计出含300万晶体管的新型处理器,一跃成为全球最大的半导体公司,为杜绝市场上出现新型微处理器的后患,英特尔公司没有沿袭传统的名称,直接称为586,而是成立一个由专家组成的命名小组,经过充分的市场调查和反复研究,再经过专门会议选择,最后向人公布,新一代微处理器叫“Pentium”。“Pent”是拉丁文“第五”的意思,正好和第五代微机处理器的身份相符,以“ium”作尾音,听起来像一种元素,亦很有意义,“Pent”和“ium”组的“Pentium”正是人们现在所说的“奔腾”。“奔腾”微处理器给了电脑一颗奔腾的“芯”,其超强的性能可见一斑。

格罗夫是科学家经营企业的典型。他从1987年起任英特尔公司的总经理。在此以后的10年是该公司最兴旺发达的时期,它的各个重大成就无不打上格罗夫的印记。

1985年充满危机意识的格罗夫平息众议,壮士断腕,含泪放弃了自己开辟的存储器市场,专心开发微处理器。这是英特尔公司的第一次战略转移。

1991年以来,格罗夫就已经把工作的重点从芯片转移到信息网络通信方面上来了。这是英特尔公司又一次战略转移,

第三次战略转移发生于1997年前后。格罗夫要将英特尔由产品的供应商真正实现向世界领袖与主导潮流的公司转变。格罗夫意识到:“如果人们不去买拥有更多功能的芯片,就不会有钱来开发下一轮的产品。把生产建立在别人会为微处理创造需求的前提上无异于自杀。”格罗夫宣告,英特尔将创造需求。

近几年来,英特尔股价一直是华尔街高技术公司股票市场走势的“领头羊”,美国金融分析家把它的增值看作是“华尔街牛市的发动机”,并且增强投资者对高技术产业投资的信心。但是英特尔公司如果遇到了风险,则使一大批高技术公司股价下跌。

联想集团总裁柳传志说:“假定没有英特尔超凡的业绩,那么近20年来全球性的电脑产业日新月异的蓬勃发展将会是大打折扣的。”

英特尔常胜不衰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公司高层领导始终保持危机感,总裁格罗夫说:“英特尔一直战战兢兢,丝毫不敢懈怠。”他有一句至理名言常常挂在嘴边,“惟具有忧患意识,才能永久长存。”资深副总裁虞有澄总结20多年在英特尔的工作经验是,“永无止境的学习,追求技术创新的极限,大胆尝试错误的勇气。”正是由于高层领导的这种强烈的忧患意识和风险意识,才能使英特尔这条战船在市场竞争的狂涛中劈波斩浪,无往不胜。

第三,在英特尔允许相当的冒险空间,而且从来不会轻看“败战将军”。他们认为,勇于尝试风险有助于个人成长。当然,尝试风险会有两种结果:或成功或失败。成功了,自然可以提升创新的领域,这是一种成长;失败了,也可以从中汲取教训,获得经验,这也是一种成长,而人在失败时比成功时会成长得更快。英特尔还提倡从尝试错误中学习,不管是别人的错误还是自己的错误,最终都要成为他们学习的最佳跳板。

风险投资铸造了英特尔的辉煌。历史雄辩地说明:风险投资是高科技产业高速发展的推动器。毫不夸张地说,没有风险投资,就没有今天英特尔的辉煌。

英特尔时时提醒自己,成功的企业潜在的最大危机就是过于沉溺现状而停滞不前,所以必须继续尝试风险,将知识扩充到新的领域。忧患意识,风险意识和从尝试错误中学习提高,正是英特尔公司在高科技管理上的独到之处。这一切,使英特尔时时刻刻走在高科技发展的最前列。